“上课从不念PPT,经常给学生开小灶”“幽默有趣,重点突出”,学生们的真切话语,道出了王宁老师的“为师之道”。王宁说:“三尺讲台是最公平的地方,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收获。”自1995年留校起,王宁便担任“电工学”课程主讲教师,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数字资源等多方面持续深化电工学课程建设。这一讲,便是三十年。
守正不移 潜心深耕课堂
“把课上好,是第一位的!”谈到王宁的从教生涯,她便回忆起刚入职时,院系里的老先生们常对她说的话。经历了从助课、助教到独立上课,王宁对老先生们的话理解得更深了。站上讲坛三十年,王宁以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通过与教研室同仁们多年来的共同努力,“电工学”课程先后荣获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课程等荣誉,为我校电工学课程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做出贡献。2020年王宁晋升为“教学型”教授。她说:“感谢学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采访中,王宁的桌上始终放着一本厚厚的教材,磨损的书脊和纸页写满了无数次翻阅过的痕迹。王宁说:“这是唐介教授手把手带着我编写的教材,老先生的精益求精始终影响着我。”王宁主编的教材《电工学(少学时)》(第五版),率先实现了纸质教材-数字资源-配套教材的深度融合,覆盖已出版教材的所有呈现方式,完成了从传统单一化教材向新形态教材的跨越,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二等奖。迄今已被200余所高校选用或作为教学参考书,是国内同类教材中影响最大的品牌教材之一。作为主教材,为我校“电工学”MOOC建设、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提供强有力支撑。
同时,王宁还紧随课程建设需求和出版潮流,主编了《电子技术数字课程》,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教材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的限制,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课程云平台上线,实现了教材出版向课程出版的转变,为“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提供辅助手段。
化新为常 于教于学并重
三十年从教时光,在教学方法上,王宁经历了从“黑板+粉笔”到信息化教学,再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线上教学的转变。每当有新技术出现时,她总是主动学习,将新技术第一时间融入课堂。她率先采用互动教学平台,如雨课堂和数字课程等,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目标达成为目的,结合教学资源,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协同、于教于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测试与拓展的有效贯通,线上运用数字资源强化理解理论知识,线下通过选取工程实例,让学生成为主角,不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步慢、步步慢,要积极尝试新技术,走在前面!”王宁的教学做法得到广泛关注,多次应邀在国际教学会议、高等学校电工学研究会年会以及兄弟院校向国内外教师分享智慧教学的实践和经验。
躬行不辍打造优势专业
获得首批辽宁省示范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评辽宁省五星专业、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在作为一线教师的同时,王宁曾担任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本科教学7年,致力于电气专业和教研室建设。常态加班、几乎全年无休……王宁的全情投入、恪尽职守使得她在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当中成绩斐然。
在王宁全面主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期间,适逢国家推出“双碳”战略目标,为了响应战略新需求、电气产业发展新变化、人才培养新要求,她主持、参与了包括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提出以培养电气卓越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她与学院老师们共同探索出“培优增新-融合贯通-明德铸魂”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专业培养的前瞻性、适应性调整。
教学以教师为本。王宁作为电工基础教研室主任,十分注重规范教学管理,凝聚团队力量,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电工基础教研室负责全校非电专业“电工学”,以及电气专业核心课程“电路理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微处理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作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教研室始终坚持集体教学讨论、集体命题、集体备课、集体课程建设,保证教师持续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工程经验。
谈起未来,王宁充满了力量。她正推进智慧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建成“电工学”智慧课程;准备修订出版教材《电工学》(第6版),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转型……更重要的是,她仍将一如既往坚守讲台,坚守她对于教育的满腔热忱。
三十年时光流转,那些求学若渴的眼神化作灿烂苍穹中耀眼的星火,转化为她继续前行的力量。脚下的三尺讲台会一直记得,王宁和许许多多一起潜心教学的老师们,在这里播下的种子。
转载:大工新闻网
编辑:郭凯名
审核:王旭
下一条:学院召开2022级考研交流会
【关闭】
@ 2025,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