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前身追溯于1991年创办的电磁工程系,1997年开始本科招生,1999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系,2009年成立电气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储能科学与工程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正高级17人、副高级22人,博士生导师1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接触及电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电磁发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电力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能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分会电制氢工作组组长、辽宁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
学院教学优势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辽宁省电气专业评价第一名,辽宁省五星专业,2024年获评软科中国大学电气工程A层次专业。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宝钢教育基金获得者3人。拥有国家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一流课程3门、辽宁省一流课程7门。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电气专业是学校生源和就业最好的专业之一,70%的推免生选择留在本学院继续深造,每年有60%的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省级电网等电力行业,2024年研究生优质生源率位列全校第二。
学院学科科研实力较强。2024年获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A级,重点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智能电器与电工装备、高电压与绝缘技术3个方向,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与氢能方向,并形成一定优势。拥有辽宁省低碳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电工级氧化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大连市新型电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大工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究院、大工-卡迪夫大学未来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6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10余项,2024年科研总进款近7000万元。
学院积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和“智能电网2030”等战略机遇,主动对接新能源、储能、特高压等国家重大需求,以服务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使命,以支撑学校卓越发展,助力“三大工程”实施为己任,全面实施“综合实力倍增行动”,着力推进“学科提质升级、人才突破攀升、科研全面倍增、教学卓越拔尖、治理高效赋能”五大工程,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电气工程强院!
(2025年3月)